首页 >> 观点 >> 剖析京东方“绑架政府”发展模式的形成及对FPD产业的影响

剖析京东方“绑架政府”发展模式的形成及对FPD产业的影响

admin 2016-09-15 0
浏览次数3865

1

 

一、京东方“绑架政府”发展模式的形成

 

2003年2月13日,京东方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以3.8亿美元,成功收购韩国现代HYDIS液晶面板业务。京东方并购的成功为其在国内建设5代线生产线解决了技术来源、专利障碍、起步市场和核心技术人员等战略问题。

 

2003年9月26日,京东方投资103亿元,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动工兴建第一条5代线(国内第2条)。其中京东方占股75%,韩国京东方以1.25亿美元的投资占股25%。资金筹集来源方面,京东方原打算以海外上市和团队持股两个渠道俩筹资,如果海外上市成功,可以募集12亿美元的资金用于5代线投资,然后5年内以团队股权激励增持12到30亿美元,顺利的话就可进军6、7.5代高世代产线。但因为京东方是国有企业的性质,在《新京报》一篇报道质疑了京东方管理层提出的团队持股的计划,认为京东方是变相把国有资产私有化,所以致使证监会叫停了京东方的香港上市计划。

 

上市融资破灭后,京东方只好寻求银行贷款为建设5代线融资。

 

2003年初,由于全球面板市场价格开始上涨,景气一直持续到2004年6月。在这期间BOE-HYDIS盈利6000万美元,这对银行产生了很大多的吸引力,京东方在北京建设5代线的融资项目进行得相当顺利。2005年4月8日,由中国建设银行牵头,包括国开行、中国银行、交行、农行、华夏银行、招行、北京银行、厦门国际银行等九家银行组成的银团,与京东方签署7.4亿美元的贷款合同,用于5代线建设。此外北京市政府提供了28亿元的借款。

 

但5代线总投资的90%都来自银行贷款,财务结构风险很快在后来的发展中显露出来: 当液晶产业衰弱周期的到来,连续两年的亏损给京东方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另一方面,5代线的设备折旧需要7年,而银行贷款要求5年就结清。到2007年4月,5代线的银团贷款进入还款期。此时京东方无力还款,唯一的出路就是获得贷款展期,否则公司现金流必将断裂。

 

在巨大的压力下,京东方开始四处求援,请北京市政府出面协调,并邀请银团中的各个银行到北京5代线参观,向他们解释为什么需要展期。在经过艰苦努力后,最终于2007年5月,各家银行同意将还贷周期从5年延长至10年。2007年6月,全球液晶面板市场开始回暖,京东方实现了首季盈利。5代线运营的全面好转,使京东方2007年实现净利润7亿元,并在这个阶段迅速还清了大部分债务。

 

至于北京市政府(通过国资委下属的北京市工业投资公司)借款28亿给京东方以支持5代线建设,在京东方遭遇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北京市政府同意了京东方提出将借款转成京东方集团股份的方案,一方面可以帮助京东方渡过难关,同时政府仍然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回收这笔资金。

 

事后证明,这笔投资对北京市来说非常划算。除了由于项目而得到的税收(5代线每年上交利款10多亿元,上游配套企业上交税款27.8亿元)外,后来京东方的股价从“债转股”时的2.72元涨到12元,北京市政府在股价10元时将一半股权变现卖了20亿元,剩下的股权市值也超过25亿元。北京市政府除了收回投资本金外,还净赚17亿元,还不算每年的近38亿元的税收和大量的本土就业的人员,可以说赚得盆满钵满,为后来全国地方政府争夺京东方项目树立了一个标杆。

 

这个也向京东方展现了一条融资的新出路:向政府或者特定的“战略投资者”增发股票以获得足够的资本金,于是这个模式被套应用到成都项目上。2007年渡过财务危机后,京东方开始扩张,4.5代线项目还是源于聚龙计划时,几个地方政府(武汉、成都、长春等)主动找京东方商谈在当地建线的可能性。由于成都市提供的条件较好,双方一拍即合。成都市除了提供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外,还提供资金支持。

 

2008年7月,京东方为成都4.5代线搞了一次定向增发,向成都方面增发股票18亿元。此外,由国家开发银行牵头的银团提供贷款16亿元,并且将还款期变为10年。2008年3月,京东方的第二条TFT生产线,成都4.5代线开工,总投资34亿元,到2009年10月正式量产,2010年4月达到满产。其生产的小尺寸液晶屏,主要用于移动多媒体终端上。完成这一轮投资,京东方的资本渠道和产业发展关系就基本打通了。

 

京东方的成都4.5代线项目成功验证了以“绑架政府”筹资发展资金的模式是可行的,这一发展模式最终在成都4.5代线项目中逐渐形成。这让京东方高层找到了一条融资快又避免高风险的一条发展模式,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突破。

 

成都4.5代线虽然不是建高世代生产线,但采取的融资模式,为后来京东方建设6代线和8.5代线打开了一条融资通道。

 

二、京东方的发展模式对中国FPD产业的影响

 

大家知道液晶产业是一个高投资高技术高风险的“三高”产业,一旦进入这个行业就像骑上了虎背,骑着不舒服,但下来更危险。只要不想退出,就必须继续投资扩大规模。京东方管理层很清楚:5代线切割的面板,并不能供应最具潜力的市场——大屏幕液晶电视。而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液晶电视市场,年销量超过3000万台,产值超过千亿元。作为最核心的大尺寸液晶面板,竟然全部依赖进口。

 

2008年金融海啸来袭,全球TFT市场再次陷入衰退期,致使2008年度京东方亏损8亿多元。京东方的高层也意识到企业必须 “反周期投资”,进军高世代液晶面板产线,因此京东方6带线提上日程,而6代线总投资175亿元,资金的来源更是京东方高层所看重的。

 

在深圳政府主导的“聚龙计划”破产后,京东方以新的融资模式,开始寻找建设6代线的机会;并把目标主要瞄准在长三角、珠三角和渤海湾三个地区。原本京东方还是考虑选择深圳,除了交通、市场等因素外,6代线要融资175亿元,必须要跟有财力的大城市谈合作。

 

2008年4月,京东方的管理层应邀访问安徽合肥,一下子被合肥市政府打动。合肥方面的厂址土地已经准备好了,还承诺深圳能给多少,他们就给多少。在评估之后,京东方发现合肥是个不错的选择。这里东临长三角、西接华中腹地,更重要的是水、电供应充分(一条6代线每天耗水2万多吨,耗电惊人),有长江还有巢湖,而且安徽还是个电力输出省。此外合肥的技术人才密集,在全国排名第五,而且人员相对稳定。同时合肥已经积聚了一批相对规模的家电产业,但因技术含量不高而根基不稳。合肥市政府在充分考虑风险后,下定决心与京东方一起上6代线项目。

 

2

 

2008年秋天,京东方与合肥市签订了6代线资金框架协议,合肥市承诺出资60亿元,并承诺在增发不成功时保底90亿元。2009年4月13日,计划投资175亿元的京东方6代线在合肥破土动工。由于京东方为了建设6代线,已经准备了3年时间,所以在技术上非常有信心。2010年11月17日合肥6代线实现量产,设计月产能9万片,主要切割18-37英寸电视和电脑显示屏。

 

2009年6月8日,京东方经证监会批准后发出公告,为合肥6代线定向增发120亿元。由于社会各界看好液晶产业(中央已经将新型显示器列为发展重点),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加入,使得投资者信心大增。最终京东方顺利从资本市场筹集120亿元,合肥市政府只掏了30亿元,就让6代线在合肥落户。而且在6代线动工后,已经吸引了十几家配套企业申请在合肥开发区建厂。这股产业集聚热潮,使合肥市不得不紧急向中央申请加大开发区用地许可。

 

合肥政府引进京东方6代线项目同样付出很少一部分资金,就揽怀里一只会下金蛋的老母鸡,自然乐开了花。

 

为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中国政府推出推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北京市政府在寻找拉动内需的投资项目时,亦庄开发区管委会的负责人,立即就想到了京东方的8代线。在得到政府支持后,京东方的8代线立刻进入方案实施阶段。2009年8月31日,京东方的8代线(后调整为8.5代线)在北京亦庄开发区奠基,总投资达到280亿元。由于8.5代线在工艺流程上与6代线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工艺难度有所提高,所以项目推进得很快。

 

京东方8.5代线项目建筑面积约71万平米,位于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C1、C2、C5、C6地块,包括阵列工厂、成盒工厂及彩膜工厂、模块工厂以及综合动力站、综合办公楼、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设计产能每月9万片玻璃基板,基板尺寸2200mm×2500mm。2010年7月31日厂房主体结构封顶,2010年12月底开始工艺设备搬入。计划2011年6月投产,2011年三季度实现量产。该项目投产后,可带动大批配套企业,每年形成近1000亿元的产值,提供超过2万个就业机会。

 

4

 

北京市政府、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都对该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2009年4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中国第一个TFT-LCD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在京东方设立。以推进液晶显示器件研发、上下游技术融合、标志制定和人才培养。

 

京东合肥6带线和北京8代线顺利的实施,让京东方的液晶“野心”迅速膨胀,而看到京东方项目落户的好处后,全国各地政府竞相游说京东方高层,为了项目,各地政府提高优惠政策,打开绿色通道。

 

京东方京东方借助地方政府的资本的春风,高世代项目在国内遍地开花。

 

京东方合肥8.5代线,总投资285亿元,政府直接或间接出资114亿元,2014年又认购60亿元;

 

京东方重庆8.5代线,总投资328亿元,政府直接或间接出资160亿元;,

 

京东方鄂尔多斯5.5代AMOLED产线,总投资220亿元,京东方获配总量不低于10亿吨的煤炭探矿权,其后套现36亿元;

 

京东方成都6代线(LTPS),总投资220亿元,政府直接或间接出资120亿元;,

 

京东方福州8.5代线,总投资300 亿元,政府直接出资150亿元;,

 

京东方合肥10.5代线,总投资400亿元,政府直接出资180亿元;

 

……

 

借鸡下蛋背后,,业内将京东方的扩张模式称为高融资、高亏损、高补贴模式。数据显示,在融资方面,京东方2006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3年五个年份分别融资19亿元、23亿元、120亿元、90亿元、460亿元,总额超过700亿元;在补贴方面,京东方自2007年至2014年上半年获得的政府补助超过56亿元;而在亏损方面,上市14年来京东方共计亏损了75.32亿元。

 

1、  京东方进军高世代线,打破垄断倒逼国际面板巨头争相落户大陆市场

 

2009年京东方上马8代线,更像是一场“地震”,使外国企业对中国技术封锁的“长城”在瞬间坍塌。从京东方8代线动工的那天起,一场外资纷纷要求在华建设高世代线的“液晶热”便席卷中国大地。

 

2009年8月26日,京东方宣布启动8代线。仅仅5天后,这条生产线在北京亦庄举行了奠基仪式。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瞬间改变了所有业内“玩家”的心态。8月31日当天,日本夏普宣布与南京熊猫集团,成立合资公司进行“8加6”代线计划。夏普同时提出8代线项目,明显是受京东方的刺激。

 

8月底,韩国LGD与广州市政府签署备忘录,宣布投资30亿美元在广州建设8代线(计划2012年投产)。9月初,韩国三星做出决策,计划斥资32亿美元,在苏州或者深圳建设一条8代线(计划2011年底投产)。10月,三星电子宣布投资22亿美元在苏州建设一条7.5代线,月产9万片。于是在短短不到10天时间里,未等本国政府批准,夏普、三星、LG等日韩企业就以惊人的速度,敲定在华兴建8代线的计划。

 

日韩企业的行动引起台湾面板厂的激烈反应。9月2日,台湾友达、奇美同时公开呼吁台湾开放面板到大陆设厂。

 

由京东方挑起的这场“液晶热”,确实表明中国TFT-LCD产业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机,也说明它完全有可能发展起来。但外资在华争相建厂背后的“杀机”,也说明了政府部门把握本国产业发展准入门槛的重要性。

 

京东方的扩张,在日、韩、台地区企业眼里是如此的可怕,就是因为京东方完全是在重复挑战者的成功之路。经过20多年的转型,京东方已经在精神状态和运营模式上成为一个高度国际化的企业。因此,一旦解决融资问题,京东方的扩张在技术上是不可阻挡的。只要京东方在8.5代线站稳脚跟,就没人能够阻挡它继续挺进到最前沿,甚至成为新技术的开创者。

 

如果把京东方的成长,与中国市场的因素联系起来看,这种前景就更加明显。过去,由于高度依赖进口,中国对液晶面板的进口关税税率较低,2005年确定为3%。随着京东方5代线的投产,26英寸以下尺寸面板的关税,随即提高到5%。一旦中国本土TFT液晶面板产业起飞,中国不仅可以把所有液晶面板的关税提高到这一水平,而且在WTO框架下可以继续提高。仅此一项就能使进口产品失去竞争力。这将对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企业造成沉重打击。而且会削弱它们依仗掌握面板资源,在电视、电脑显示器等终端产品上,对中国企业形成的垄断性优势。尤其是依靠中国市场的台湾企业,这种打击将是致命的。

 

2、 京东方发展模式,被国内本土企业竞相效仿,撕裂了本土FPD产业

 

看到京东方发展模式,眼红的本土企业竞相模仿,如TCL、CEC、天马微电子等,也以京东方发展模式进行豪赌液晶面板产业。

 

深圳的“聚龙计划”流产后,深圳市地方政府又与合肥争夺京东方6带线失败后,并不甘心,一直寻求在显示行业取得进展,而总部设在广东惠州的TCL集团,一直打算把业务延伸到液晶面板领域,在这一股液晶热潮中,TCL集团与深圳市政府一拍即合,决定建设一条8.5代线,并很快获得政府批准。

 

2010年1月16日,TCL与深超投资(代表深圳市政府)联合成立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双方投资245亿元,在深圳光明新区高新产业园建设一条8.5代线。设计月产10万片,每年可切割26-55英寸液晶屏1400万块,计划于2011年三季度试投产。

 

为了保证项目的实施和落地,2007年,TCL与韩国三星签署技术合作协议,在三星的技术支持下(包括三星提供人员培训和指导,支付技术转让费)建设一个液晶模组厂(4条生产线)。项目于2008年4月打桩,9月厂房封顶,11月搬入设备安装,到2009年2月量产,当年即实现盈利。

 

TCL通过这个项目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团队,并通过实践获得了自主建设液晶模组生产线的能力。该项目又于2009年6月开始了二期建设,新建2条生产线。也包括华星光电220亿元在武汉投资的6代LTPS产线。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简称CEC)也是京东方发展模式的模仿者,其旗下的南京中电熊猫6代线引进夏普的生产设备和技术,等南京8代线、咸阳8.6代线建设已经成为京东方发展模式的拥趸;

 

国内众多本土效仿京东方的发展模式,忽视了行业发展规律、加大的企业自身风险、以资本运作方式造就本土FPD产业的虚假繁荣,从长远来看,撕裂了本土FPD产业发展。

 

3、京东方发展模式,让本土FPD产业力量分散

 

京东方的发展模式,让本土FPD产业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星罗棋布,在京东方模式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捆绑下,形成了各个地方的FPD产业圈,无法从根本上形成聚合力量,整个FPD产业规模的价值大为缩水,在全球液晶面板市场竞争中还不如日韩台等国土面积较小的国家行业竞争力。

 

笔者在《FPD产业未来发展态势分析:做“圈”的不如做“局”的》一文中就剖析过这一现象。从目前来看,国内的重量级企业,无论是京东方、还是华星光电、中电熊猫,目前只是做“圈”,他们以绑架政府资本,形成了深圳、北京、合肥、厦门、重庆等地分散的一个个FPD产业“圈”,被绑架的政府就是靠这些“圈”内的形成的生态链来获取利益,抛开做成高世代液晶面板“圈”的重量级企业不说,连天马微电子、信利等中小尺寸面板厂商仍旧如此。从长远来看,这类企业的‌盈利能力让人怀疑,自身的危机将随时间的放大而放大。

 

点评:首先,中国大陆市场足够大,让地方政府和企业太注重眼前利益,而国家在战略层面缺乏有效约束机制;其次,由于地方政府的成为企业的大股东,地方政府间的争利是形成大陆FPD产业“圈”重要原因,并且也是分散的“圈”,同时被捆绑的企业根本无法做“局”。再次,技术门槛和专利壁垒也是无法做“局”的重要原因。比如信利购买三星的淘汰的 5代LCD面板产线,而三星把这些资本全部投资到OLED产业中,在本土企业吞下落后的LCD产能后,在设备的折旧率时期做不到利润最大化,连哭的时间都不会给你;最后,政府的FPD产业政策顶层设计迟缓,无法适应快速变 化的FPD产业。(文/李文正)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官方微信:Quark-display

 

13

全部评论:0

需要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需要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